本培养方案涵盖电气学院电气工程(085207)全日制工程硕士领域。
一、培养目标
电气工程领域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为全国电气工程领域内有关工矿企业和工程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够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1.培养方式:
采取协同培养方式,实行“双师型”指导模式,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合作导师共同开展研究生指导工作,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制订、专业实践安排以及学位论文指导等事宜。
2.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2-3年。
三、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其中课程学习应至少完成17学分,必修环节30学分。课程由学位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讲座)硕”、“中期考核(硕)”、“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专硕)”等。
课程设置和必修环节基本要求参见下表:
电气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与要求
|
总学分
|
≧47
|
学
制
|
__三_年
|
其中:课程学习17学分,必修环节30学分
|
培养环节
|
序号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类型要求
|
备注
|
学
位
课
|
公共
学位课
|
1
|
MLMD600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必修
5学分
|
见注①
|
2
|
PHLS600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3
|
/
|
第一外国语
|
2
|
专业
学位课
|
1
|
MATH6001或
MATH6002
|
计算方法(A)或
计算方法(B)
|
3
|
必修≧2学分
|
见注②
|
2
|
MATH6005
|
数理统计
|
2
|
3
|
MATH6006
|
随机过程
|
2
|
4
|
AUTO6003
|
泛函分析及应用
|
2
|
5
|
AUTO6002
|
数字信号处理
|
2
|
6
|
ELEC6107
|
电网络理论
|
3
|
7
|
ELEC6108或ELEC6110
|
电磁场理论或电磁场理论(B)
|
3
|
8
|
ELEC6109
|
非线性电路理论
|
2
|
9
|
ELEC7108
|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
3
|
10
|
EELC6001
|
微机控制系统及其应用
|
3
|
实践性课≧2学分
|
11
|
EELC6004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
|
2
|
12
|
ELEC6105
|
电气电子材料物理性质
|
2
|
13
|
ELEC6102
|
数字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
3
|
14
|
ELEC6106
|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
|
2
|
15
|
ELEC6104
|
现代电力系统分析
|
3
|
16
|
ELEC8101
|
高电压专题
|
3
|
17
|
INSM6001
|
非电量电测技术
|
3
|
选
修
课
|
方向
定制课
|
1
|
ELEC7101
|
电力开关电器理论及应用
|
2
|
必选
≧4学分
|
见注③
|
2
|
ELEC7102
|
电弧电接触理论
|
2
|
3
|
ELEC7105
|
先进PID控制及其应用
|
2
|
4
|
ELEC7106
|
电磁器件及系统的分析
|
2
|
5
|
ELEC7111
|
电力系统可靠性
|
2
|
6
|
ELEC7110
|
新型继电保护原理与技术
|
2
|
7
|
ELEC7115
|
电力设备诊断技术
|
2
|
8
|
ELEC7116
|
电力系统电磁暂态数字仿真技术
|
3
|
9
|
ELEC7133
|
工程电介质材料物理
|
2
|
10
|
ELEC7120
|
电气材料分析高级实验
|
2
|
11
|
ELEC7123
|
高频电力电子电路的建模与控制
|
3
|
12
|
ELEC7127
|
运动控制技术
|
2
|
13
|
ELEC8105
|
电力系统新技术
|
2
|
14
|
ELEC7141
|
电网调度与运行及案例分析
|
2
|
15
|
ELEC7147
|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与稳定控制
|
2
|
16
|
INSM6104
|
现代测控系统集成设计
|
2
|
17
|
INSM6105
|
智能传感器系统
|
2
|
任意
选修课
|
1
|
/
|
在全校课程中任选(或在列出的目录中选修)
|
|
选修
其余学分
|
见注④
|
必
修
环
节
|
1
|
BXHJ6003
|
学术活动(讲座)硕
|
1
|
必修
30学分
|
见注⑤
|
2
|
BXHJ6007
|
中期考核(硕)
|
3
|
3
|
BXHJ6009
|
专业实践
|
8
|
4
|
BXHJ6010
|
学位论文(专硕)
|
18
|
备注:①教育部规定必修学位课程,由研究生院统筹安排。
②专业学位课为本专业学位类别或领域核心知识内容,同一专业学位类别或领域的核心课程应基本相同。
③方向定制课为按照本方向需求而专门定制的课程。
提示:为充分利用行(企)业智力资源,在以上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中,由行(企)业专家讲授的课程不少于4学分。
④任意选修课为满足研究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需要而选择修习的课程。
⑤学术活动(讲座)是指本学科所开系列讲座、学术活动;中期考核具体内容可包括:论文研究内容简介、研究进展情况、下一步工作计划等;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应用研究、规划设计、产品设计、软件研制、产品研发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四、课程学习
本培养方向的学位课程要求在入学后第1学期内完成,部分选修课在第2学期前半学期完成。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通常安排在第二学期开始,在与合作单位共建的协同培养基地进行,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专业实践的选题围绕培养方向,由合作单位配备的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根据企业一线的实际工程问题确定。围绕选定的实践题目,由校外指导教师指定学生的实践岗位,明确实践内容,制定实践计划和考核标准。实践过程中,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定期对学生实践效果进行指导、评价和监督。专业实践结束后,研究生提交书面实践工作总结报告,由学院组织对其进行考核答辩,考核通过后,方能进入论文环节。
六、中期考核与论文选题
1.中期考核在第二学年末进行,主要是对研究生完成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评议,综合考察研究工作的成果。研究生中期考核由教研室统一组织,评审专家小组应由至少5名具有专业学位指导教师资格的专家组成,考核不合格者将被确定为质量跟踪对象。
2.论文选题应来源于项目合作单位的实际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并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七、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指导,论文内容由导师和学生商量确定。
2.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相关合作单位的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要把完成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应用研究、规划设计、产品设计、软件研制、产品研发等形式,论文字数不得少于2万。
5.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预答辩后,方可进入论文评阅及正式答辩。论文一般需2位评阅人评阅,其中一位须是本行业知名专家,一般应具有我校校外导师资格,或具备校外导师相当条件。学生的毕业时间不得早于第四学期末。
6.学位论文答辩由学院按有关规定统一组织。答辩委员会由3至5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含副高)专家组成,其中至少一名为企业/行业专家。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时,其校内外指导教师均不担任答辩委员。
八、合作单位资助
1.各合作单位为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和论文工作实践配备校外导师,提供必要的科研与生活条件,发放生活补助等。
2.合作单位对研究生的实践补贴、奖学金以及科研经费资助等,可根据合作单位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九、实践成果归属
1.围绕合作研究课题,双方导师、研究生取得的学术成果,其知识产权原则上由双方共享或协商确定,发表学术论文(著作)、申请专利、申报奖项等可实行双署名制,未经对方书面许可,任何一方不得向第三方转让。
2.合作双方围绕具体课题成果的产业化仅在合作单位进行。
十、学位授予与毕业条件
研究生按要求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计划且成绩合格,通过正式学位论文答辩,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具体程序参见学校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