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用户7696498050,(https://xueqiu.com/7696498050/226868328)
本周舆情的最大热点应该就是周劼这位90后朋友圈杂耍的蝴蝶效应了。舆情的发展似乎非常理想,但公众却忽视了江西省国有资本运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江西国控)在应对舆情时做得不够合理合法的地方。
先来回顾一下舆情——
25日,周劼的“瓜”疯传网络。
【网传#周劼#朋友圈截图】
26日,周劼便急忙撇清。自称普通员工,父母只是普通干部,朋友圈言论夸大不实,对此十分抱歉和后悔。
27日凌晨,江西国控集团通报了核查情况,公布了周劼家中的财产等隐私信息,同时宣布其已停职,配合调查。
27日下午,江西省纪委监委驻省交通运输厅纪检监察组介入此事调查。
伴随这一系列动作,舆情也步步紧逼。新京报、人民网、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都纷纷跟进,纷纷要求彻查周劼炫富炫权背后的社会关系和潜在的腐败嫌疑。微博的相关话题阅读量甚至高达近5亿次。参与讨论次数也达5万多次。短短三天,舆论威力毕显。
【微博话题#周劼#的数据情况】
【微博话题#周劼回应朋友圈炫富#的数据情况】
就在公众对舆情发展抱持乐观态度时,我们却应该看到,江西国控的舆情应对中出现了不合乎法治原则的举措。
众所周知,国企因其特殊的体制而具有公共权力背景。因此,只要国企有什么事,哪怕只是个别员工言行越轨所引发的个人问题,公众也往往会浮想联翩。
事实上,国企中涉及到的裙带关系、政企暧昧、垄断高价甚至腐败贪渎等现象也一直是舆论高度关注的议题。多年积累的刻板印象自然会让公众在情感上抱着幸灾乐祸的期待,一旦有点儿什么事,吃瓜热情便水涨船高,联想到社会公平问题。而公平问题是最富话题性也最具压力的议程之一。
然而国企很难改变公众的这种心态。毕竟,如果家族企业出丑闻了,大家只当闹剧看。如果公众公司惹麻烦了,大家只需要关注证监会和司法当局的杀伐决断。公众不会动辄联想到社会公平问题。两相对比,可相而知国企在舆情洪流中承担的压力究竟有多大。
国企管理方对此当然不陌生。
但应该如何应对舆情爆点呢?哪些应该回应?又当如何回应?边界并不清楚。为了保护企业声誉,是不是要把职工推出午门?企业和职工的权利边界又应该在哪里?当中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尺度实在难以拿捏。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坚持遵循法治精神。
按照民法原则,周劼的个人行为其实完全不需要企业负责。出了事,只需要周劼自负其责即可。如果周劼涉及贪腐问题,完全应该将其交给纪检监察部门调查。
同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江西国控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公共机构,依法不负有公开此类信息的义务。即便按照地方法规《江西省厂务公开条例》,江西国控可以公开的涉及个人的信息也仅仅包括“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工资、奖金、兼职、补贴、住房、用车情况,出国出境费用支出情况”;且其公开范围仅面向其职工,不面向公众。因此,周劼个人和家庭的财产等隐私信息本来没有必要由企业向公众公开,而是应该交由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假如江西国控不公开这些隐私信息呢?可想而知,舆论一定会指责其包庇隐瞒,舆情会进一步升温,把江西国控推到更高的风口浪尖,企业声誉势必受损。
于是,为了维护声誉,江西国控企业管理方在程序上越俎代庖,替纪检部门公开了周劼个人和家庭的隐私信息。不难看懂江西国控这样做的理由——迎合了舆论,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公众压力,甚至有助于弱化责任。
如果一家民企对其职工这么做,舆论会觉得很过分。但这一次,搁在江西国控这里,却无人觉得此举不妥。这当然是因为舆情在关注贪腐嫌疑时忘掉了程序正义,看不到江西国控舆情应对措施在法理上和程序上的瑕疵。
周劼事件虽然丑陋,但公众和企业却都不应该忘却法治。须知,以伤害周劼的正当法定权利为代价来处理舆情,并为这种做法感到欢欣鼓舞,并不是法治精神。所谓法治,无非就是在最意外的情形下仍然能有章可循,毋须例外。舆情也许有意外,但应对舆情却不应该有例外。
本文合作专家
杨震: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文轩智库舆情专家
【专业领域】新闻传播、舆情分析、时事评论
【主要成果】撰写有专著《被误解的改革》 ,翻译有《人、经济与国家》、《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入门》、《觉醒的泥足巨人》。曾在《新快报》《南方周末》等媒体工作,担任过《Vista看天下》杂志智库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