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编辑
足球的最早起源地为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现今足球运动的雏形,并且于2004年获得国际足联的确认[1]。
战国时代
编辑
战国时代,蹴鞠已经是中国民间的一项热门运动,特别是在城市里最受欢迎。根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当时著名的外交人士苏秦到齐国游说齐宣王时,他看见都城临里是这样的一种场景︰“临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大意为:齐国都城的居民都过著小康生活,幸福指数很高,社会和谐,人人都在吹拉弹唱,斗鸡的、遛狗的、下棋的、踢球的……)
汉朝
编辑
汉代时期,由于刘邦喜好蹴鞠,在他成为皇帝以后,促进了蹴鞠成为西汉时期的全国性体育运动,同时亦成为了西汉皇家的重要娱乐项目之一,而不再仅是往日只流行于草根阶层。刘邦在皇宫范围内,规划了一座专业足球场,谓为鞠城。在刘邦的影响下,此后历代汉朝皇帝,也包括太子党在内的皇亲及贵族等都喜欢蹴鞠此运动。刘彻踢蹴鞠时,令其文学侍从枚皋作《蹴鞠赋》助兴。在汉朝时,蹴鞠被正式的列为汉朝军人训练项目之一,被军事专家视之为兵家伎巧,是提高军人体能的训练手段。刘邦向《别录》称,“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其中刘邦后人──汉武帝刘彻和汉成帝刘骜,更是资深球迷,又经常亲自上球场切磋技术。至于刘骜踢蹴鞠的投入程度更是使到朝臣担心其龙体的安康,后来劝说刘骜不再参与蹴鞠活动,而用名叫弹棋的室内娱乐项目替代之[2]。汉武帝时代的悍将霍去病在远征匈奴时,军中曾经一度缺乏军粮;霍去病于是在战区上临时划了一块场地,带领士兵踢蹴鞠,以提起及振奋士气。
在汉朝时,蹴鞠运动就已经有一套很成熟的规则。东汉文人李尤在《鞠城铭》中记载︰“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大意为:场地四周筑有围墙,球场东西向,呈长方形,有6个球门)当时,球门仅是在地上挖一洞,球踢进洞中即得分。相应地,守门员各有6名;队长亦有各一,另外双方推举出均认可的裁判员,要求裁判“不以亲疏,不有阿私”;要求球员“端心平意,莫怨其非”[2]。
三国时代,学习蹴鞠被当作为兴国强兵的基础本领。东晋史家虞预在《会稽典录》中记载三国人的认识,“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时人并不是把踢球视为单纯的体育运动,而是出于备战的需要,需要认真地学习和训练。
唐朝
编辑
唐朝时期,马球替代了足球成为军队中的首选军事训练项目,惟蹴鞠仍然被保留,而且在军中继续流行著。在唐代民间,蹴鞠为各阶层人士所喜欢,包括诗人杜甫和李白都是高手。当时,出现了至少有五种踢法;汉代的六球门规则被放弃,出现了比较近乎现代的球门,时称球门。有的是一边一个的双球门,向对方进攻;有的是单球门,单球门设立于球场中央,上面有一个门洞,谁踢进即得分。其中,唐代足球最大的亮点为女子足球的出现。由于唐朝经济发达,开放自由,女性主动地接受外来的文化,参与过去男性才能够参与的社会活动。唐人康骈在《剧谈录》有一则潘将军失珠故事就提到了一位善于踢球的唐代女孩。大意为:当时她在街边,正好有一位士兵将球误踢到她身边,她快速起脚将球踢了回去士兵之处,期间球飞高达几丈,围观者都被其技术所惊[3]。
女子足球水平当中,尤以宫中女性最高。当时唐朝皇宫中会定期举行女子足球比赛,由皇帝观席。王建在《宫词》中提到“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大意为:在寒食节,宫中举行女足比赛)。当时的男子与女子足球有所不同,女子足球的规则为白打场户,亦即球场上不设立球门,人数不定。可以二人对竞,称为白打;亦可以以多人对赛,称为场户。除此之外,亦可以单人争,称为打球。
宋朝
编辑
在宋朝时,出现了足球俱乐部,名为齐云社。此外,朝廷里更有专业足球队,水平远高于民间的球队,队员称为筑球供奉。北宋时期,其对手为金国。当时金国亦很流行球类运动,一为马球,二为足球。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当中金人将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北宋皇帝、皇子、皇室及所有宫妃挟持走的同时,还另外特别挟持了12名球员,其中7名为马球运动员,另外5名为足球运动员。
古代足球
编辑
古代足球的比赛用球在不同时期亦有所改良,中国古代的足球最初为使用编织所制造的,到西汉时已经用上了以皮革制造的,内里使用毛发等物品塞实,使到其相当有弹性。晚唐时期,除了传统的用球外,还有使用动物膀胱充气后做成的气球,这种充气用球与现代足球原理相似,惟耐用性比较差。
近代
编辑
现代足球运动则是在19世纪末期传入中国,最先在英国殖民地──英租威海卫及英属香港,兴起,香港更为亚洲最先建立职业足球联赛(香港甲组足球联赛)、足球会(香港足球会)及职业足球会(香港流浪足球会)的地方。其后,足球在上海、天津及青岛等地迅速发展,各自开办联赛及互相对赛的埠际比赛。
上海足球
编辑
1895年圣约翰书院成立了上海第一支足球队,球员都是书院的学生[4],人称“约翰辫子军”。1902年圣约翰书院与南洋公学举行了上海第一场足球赛。及后成立“华东校际足球联赛”,共有8所学校参加,包括实力最强的圣约翰大学(今华东政法大学)、南洋大学(今交通大学)、沪江大学及暨南大学。中学则以南洋模范中学和徐汇中学最出色。
租界建立后,各国侨民、各大洋行和各国驻沪军队,纷纷组织足球队开展比赛。1902年由外侨成立上海足球联合会(Shanghai Football Association),举办各级联赛及杯赛(包括国际杯、史考托杯及高级杯等)。规定每年10月至明年4月为足球季,主要的球队有:西商队、西捕队、腊克斯队、法商队、犹太队、葡商队、商团队,陶克工程会队和英国驻沪陆军和海军组成的球队。“国际杯”是按侨民国籍分别组队参加,英国分别组成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3支队伍。
上海与香港、天津及日本横滨之间举行定期的埠际大赛,沪港杯埠际赛始于1908年[5][6],旅居沪港两地的外国侨民草创了上海、香港埠际足球赛。1923年沪港杯赛首次有华人(梁玉堂、陈苏、陈光耀及朱广扬)代表香港上阵。
1924年成立由华人球队组成的中华足球联合会,华人球队乐群、共和、博爱等相继成立。1925年,梁玉堂、刘九和李惠堂等人离开香港到上海加盟乐华队(由乐群易名)。1926年当时上海已经有12家登记的俱乐部,球员约400人,地产商程贻泽组织的三育足球队被准予参加上海足球联合会甲组联赛,乐华队也获准参加史考托杯比赛,竟以4-1打败老牌冠军腊克斯队,在复赛中才被当届冠军西商队所败。乐华队翌年更在西联甲组联赛和高级杯捧走两项冠军,还获得当届“中华足球联合会”所组织的甲组赛冠军,夺得“大满贯”。从1924年成立中华足球联合会,到1930年乐华队解散,上海足球处于第一个高峰期。
西联会的赛场大多在上海跑马厅内或虹口公园内,其后曾设于中华运动场、申园跑狗场、逸园跑狗场等处,并收门票。西联会直到1943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后才解散。
1931年成立的东华队吸纳了多名原乐华队球员,继续与洋人球队对抗,多次获得各类比赛的冠军,一直到1952年才解散,是近代上海足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中国队
编辑
早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的球队主要参加地区性运动会为主,其球员也基本来自极少数经济和足球运动较发达的地区。以中国名义参加远东运动会的足球队的成绩如下:
第一届(1913年马尼拉):亚军(只有中国及菲律宾两队角逐)
第二届(1915年上海):冠军(同样只有中国及菲律宾两队)
第三届(1917年东京):冠军(中国、菲律宾及日本三队)
第四届(1919年马尼拉):冠军(再次只有中国及菲律宾两队)
第五届(1921年上海):冠军(中国、菲律宾及日本三队)
第六届(1923年大阪):冠军(中国、菲律宾及日本三队)
第七届(1925年马尼拉):冠军(中国、菲律宾及日本三队)
第八届(1927年上海):冠军(中国、菲律宾及日本三队)
第九届(1930年东京):冠军(日本并列)(中国、菲律宾及日本三队)
第十届(1934年马尼拉):冠军(中国、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群岛及日本四队)